人与机器,谁将执掌未来?这个问题,在生产领域,答案已经明确无虞。虽然,新技术将使生产变得更加高效和灵活,但人仍将是技术的主宰。不过,人的职责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未来的人才必须拥有与职责相匹配的资质。
未来的生产将以高度互联化、柔性化、定制化以及快速为特征。而这一切的实现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工人的资质息息相关。全球对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高素质人才正日益成为企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在未来的工厂里,您将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传送带安静而迅速地将工件运送到整洁的机器旁边。身形小巧、动作敏捷的运输机器人魔幻般地在车间过道上穿梭往来,搬运物料,运送零件到仓库,检修设备……焊接机器人动作飞快地做着焊接工作。防护罩已变成多余的物品,因为生产车问里面已没有人。
十几位工程师高高坐在玻璃控制室中,控制着机器的运行;或者可以更准确地说,他们仅仅在观察和监测机器的运行。繁重的工作全部是由高性能的计算机处理的:它们能够以图形化方式实时、准确地显示出数据,提示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是由相互之问采用无线通讯并自发组织的机器与工件触发的。
预言家向人们描绘了未来工业生产的灾难性画面。他们说,未来的工厂里将空无一人,与世隔绝,令失业率高涨。这样的预言肯定有失偏颇。虽然没人能准确预言几十年后的工厂车问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但有一件事情是确信无疑的,那就是,即使车问里全是自发工作的机器人和联网的机器和产品,人也不会从工厂里彻底消失。 “即使是在工业4.O时代,我们的工厂里也不会空无一人”,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首席执行官Wolfgang Wahlster博士肯定地回答。
只不过,人在生产中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将不同于现在他们的体力劳动将减少,而更多地进行计划、协调、创新和决策等工作。这是因为,即使最先进的计算机也永远无法代替人从众多方案中挑选最佳方案,处理突发事件,或者利用经验开展创新,比如实施产品改良,缩短生产时间,降低库存,提高质量水平等等。而这些无法被替代的工作,是人的特权。
管理者的职责
管理者的职责将发生改变。在控制复杂任务、持续处理海量数据、筛选和评估各类信息,基于信息开展行动,及协调复杂价值链等多个方面。
许多管理者不得不重新规划公司的组织结构,采用新的管理方式。
鉴于各级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都会改变,未来的劳动者也需要具备不同于现在的工作技能。 “不管是生产线上的工人,还是以知识为生的员工,其工作内容都将会发生变化”,弗劳恩霍夫工业工程研究所编写的《未来生产——工业4.0》研究论文中得出了以上的结论。该项研究的依据是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对德国700家公司和行业专家所做的一项调查。
虚拟生产与现实生产的相互融合,以及在融合过程中产生的设计与生产过程的并行是促成这些根本性变化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的推动下,工业生产将发生巨大变革。配备处理器、传感器、具备无线通讯功能的产品,将可以互相通讯,并与生产机器之间通讯,还可以自组织生产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自我优化。因此,在生产领域,分散式控制系统将逐渐取代集中控制系统。
数字制造的彻底实现不会一蹴而就,而将持续数十年。但它必将带来更加灵活的生产方式、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更好的产品质量。许多专家视数字制造为高工资国家保持就业的先决条件。这是因为,未来的工厂将不再聚集在工资最低和政府提供补贴最高的地区,而将设在更有可能雇用到合格高素质员工的地区。德勤咨询公司以《未来的制造业3》为主题的研究报告认为“雇佣高素质员工将成为公司实现成功和盈利的单一决定因素”。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员工的职责将从简单的执行层面转为更加复杂而重要的控制、操作和规划等多个层面。众多生产过程都将倚粕互联网在分散式控制系统的控制下运行,而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将通过网络互联。工件可以通过制造过程的所有节点自动寻址,例如,从第一家供应商追溯到可能位于千里之外的最终装配厂。此外,除了钢筋铁骨实际存在的厂房,产品和生产过程还在计算机中存有数字拷贝,因此,所有产品和生产过程都可进行数字化的实时规划、模拟和优化。
而对于员工,其结果就是,传统的蓝领劳作不再重要,而再加工、维护和系统维修等工作变得重要。 “在智能化的工厂里,将会小批量生产高度个性化的产品。员工需要完成的一项关键任务就是不停地以最快的速度调整生产线,或者通过“即插即生产”的方式添加新的元器件,以确保生产线能够正常运行”,DFKl的首席执行官Wolfgang Wahl—ster如是说。因此,未来生产线员工必须懂得互联网协议(IP)、了解如何使用WLAN、以及知道新型传感器的最佳安装位置等知识。
从数据眼镜获取信息
员工还将使用和处理许多全新的用户界面。今天,人们通常用红、绿、黄三色指示灯显示机器的工作状态;而未来,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将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显示器上迅速而详尽地展示出画面信息,或在智眼镜的镜片上显示出信息。员工必须能全部理解、评估和使用这些信息,而这就意味着生产线上的员工需要拥有更高的任职资质。
大量数据不仅来源干单台机器。通过将价值链中的所有系统和工序联网,未来工厂将始终对生产过程有最新最全面的掌控。 “计算机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实时计算,优化价值流”,德国信息技术工业协会BITKOM工业4.0区域负责人Wolfgang Dorst说道: “对于生产线上的员工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学习和获得更加全面的技能,全面了解网络化制造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
未来,由于所有生产工序之问会更为紧密地相互依赖,在一台机器上所做的一项简单调整都有可能给整个生产过程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技术还可以支持生产线员工的工作:通过仿真,在显示器、平板电脑或智能眼镜上显示出一项计划变更将会给整个系统带来怎样的影响,让员工考虑还有可能发生哪些情况。
未来工厂还需要训练有素的工人和工程师吗?跨国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万宝盛华认为,灰领工人即将应运而生。
灰领工人
截至目前,生产线员工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操作机器的蓝领工人以及他们的白领同事。这些白领同事通常是工程师和负责工厂整体计划与运营的管理人员。这种二元划分越来越不合时宜。根据万宝盛华的说法,越来越多的生产岗位正在要求工人能对联网的机器进行编程和维护,并且在机器发生故障时,能够马上展开维修、使之恢复正常。除了编程,新型灰领工人还要能解读复杂数据,与管理人员组成团队,协同工作。
劳动者的分界线正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模糊。举例来说,在底特律的一座现代化雪佛兰汽车制造厂中, “很难分清楚谁是管理者、谁是生产线工人,谁负责生产以及谁负责整座工厂的运营”,通用汽车公司全球首席制造官Diana Tremblay这样说道。“每个人都参与到解决问题和画因果图等工作中。仅在一旁观看他们工作,你根本无法区分谁是经理、谁是工人。”
供职于德国金属行业工会管理委员会、负责新技术发展趋势的Constanze Kurze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今天,我看到高层管理人员与生产线工人并肩工作,平等交谈。仅从服装来看,你根本无法分清谁是管理人员、谁是工人。这是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变革,而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改变。”
当然,未来企业的员工要更加重视IT技术和云技术,因为这两项技术将大量应用干生产过程。
工会官员Kurz也同样认为机械电子工程师是满足工业4.0需求的典型职位。“综合课程培训是把职业培训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一个好方法。学员先接受一种核心职业培训,随后在此基础上补充其他方面的任职资格课程。”
德国的职业培训项目正获得全球性广泛认可,并被竞相模仿。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在他的2012国情咨文讲话中赞扬了西门子为北卡罗来纳州员工提供持续资格培训的计划。除了西门子,宝马汽车也在南卡罗来纳州为要求更加严
格的生产岗位开设了培训项目。对培训的需求是巨大的。IA0的研究发现,在德国这样一个任职资格超过平均水平的国家,80%以上的公司报告表示有提高员工任职资格的必要,唯有如此,才能满足未来五年对生产柔性的需求。
世界各地的发展:陕况与之类似。比如,万宝盛华在2011年对欧洲、中东地区和非洲近40000家企业进行了一项研究调查,发现其中四分之一以上的企业言,缺少受过培训的工人。在日本,这一数字甚至高达80%。
根据麦肯锡环球研究院开展的“制造未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到2020年,将有4000万个岗位缺口留待合格的员工人职。而不同地区受训员工的差异性将成为各经济体及经营企业所面临的最重大挑战。
政治家们在这方面也可以发挥作用了。在英国,许多企业正准备以提高培训和教育水平的名义主动向政府发难。包括西门子、BIT集团以及BAE系统公司等大型跨国集团公司在内的英国最大制造商协会,呼吁推行一项技能培养战略,目的是让英国的教育系统为未来的人才需求做好准备。
同年7月,澳大利亚政府特批了相当干3200万欧元的资金作为“技能桥梁基金”,企业可以利用这项基金资助资格认证培训和继续教育,帮助员工保持竞争力。
管理人员同样需要培训不仅生产线上的员工需要适应并学习新的技能,管理人员同样电需要培训。“CE0们和CF0们需要学习如何开发与合作伙伴合作的新模式,以图与所有合作方共赢”,凯捷咨询集团副总裁Udo Lange说。“今后,公司将并入更大的网络,在网络中,能迅速根据订单的要求做出灵活订单修改。”麦肯锡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全球有三分之二的高级管理人员认为价值和供应链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将在今后几年将不断增大。
日趋紧密的新型合作方式不仅需要合作双方的信任与公开,还要能对公司的隐私进行保护。
因此,这样的合作是不能依靠单一高层管理者的判断,而需要使用IT系统设置恰当的信息权限进行信息分享,共襄大计。
海量数据的传输通道
互联化与数字化的生产带来巨大机遇,但挑战电随之而来——通过无处不在的传感器传送到管理层的海量数据往往让人应接不暇。为使数据得到恰当的处理,计算机必须对信息进行筛选,并令其个性化。“理想情况下,计算机的分析算法可以为决策提供建议”,凯捷咨询公司专家Lange认为。“这样的话,举例来说,一台计算机可以根据来自市场的信息,为新的投资项目或与市场有关的举措做推荐。”不过,计算机的工作到此为止,即使是最好的软件也不能代替管理者评估这些信息和建议,无法代替管理者做出决定。
一类新型的管理者应运而生——首席数据官(CDO)。他们将对大数据和数据分析负责。首席数据官旨在为公司营建良性的数据化工作环境,确保其他管理计算机必须对信息进行筛选,并令其个性化。“理想情况下,计算机的分析算法可以为决策提供建议”,凯捷咨询公司专家Lange认为。“这样的话,举例来说,一台计算机可以根据来自市场的信息,为新的投资项目或与市场有关的举措做推荐。”不过,计算机的工作到此为止,即使是最好的软件也不能代替管理者评估这些信息和建议,无法代替管理者做出决定。
一类新型的管理者应运而生——首席数据官(CDO)。他们将对大数据和数据分析负责。首席数据官旨在为公司营建良性的数据化工作环境,确保其他管理人员能够在正确的时间点获得正确的信息。而根据不准确的数据所给出的建议将会是灾难性的。
数据管理的多面手
首席数据官不一定非是IT专家。 “重要的是,首席数据官懂得如何从可靠的信息中判读趋势、得出结论、给出建议”,Lange说。 “在我看来,首席数据官应该具有商业管理方面的工作背景,兼具相应的IT从业资格和趋势研究资格。”
当然,即使是剖析得再完善的信息,如果高管人员不予重视或不将其纳入决策参考,也是毫无用处的。“事实上,很多人,包括经理人员在内,都不喜欢跟数据打交道”,瑞士洛桑管理发展研究院(IMD)管理学教授DonaId March—and说道。所以,必须强迫他们“更多地依赖于形式化的信息分析,少用直觉行事”。随着可用数据的大量增加,未来还可能出现社会经济学或技术仿真系统,这些系统可为制定管理决策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依据。例如,富有盛名的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启动了一项名为FuturlCT的项目,该项目描绘出了一幅数字世界的图景。企业可以用它来作为一个数字化风洞,只需花费很低的成本就可以检测和优化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而对于管理人员而言,更深层的挑战还在于,变化的市场环境对生产柔性的要求更高。 “客户需求的变化会更大更频繁,过去可能几周几个月一变,将来可能几天一变。”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 “未来生产研究”的作者之一,Sebastian Schlund解释说。
灵活的人员配置
根据该项调查研究显示,大约四分之一的德国公司需要应对忽涨忽落的人员需求。约48%的公司认为这种变化在未来还将加剧。因此,公司被迫采取更加灵活的人员配置举措,以迅速响应市场出现的各种变化。Schlund补充说:“这些公司除了灵活的自动化技术,还需建立灵活的人员配置机制”。
在所有接受此项调查的经理人当中,有95%的人认为生产人员的灵活配置极为重要。而且,98%的人相信,5年以后,这将成为获得业务成功的一项关键因素。
要想实现灵活的人员配置,必须有随时可供分派的员工,并且员工本人也非常乐意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更多的变化将极大地影响员工的个人生活规划。就像服务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一样,这些可灵活调动的“生产性员工”,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也会融为一体。
与此同时,高度灵活的员工配置还要求人员规划的方式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于未来对任职资格的要求会非常高,大量使用临时工的做法只是杯水车薪。
能够确保实现人员灵活配置的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拥有训练有素的员工,这些员工可以被公司从一个工作区域迅速借调到另外一个工作区域。弗劳恩霍夫在IA0研究报告中写道:“这种借调员工的办法,可令核心劳动力有一部分可灵活支配的空间”。
集多种任职资格于一身
高度灵活的人员配置模式,要求劳动者拥有多种任职资格。只有这样,员工才能避免较长适应期,迅速接手一系列全然不同的工作。多数企业经理人电认为这个趋势即将来临:73%以上的经理预言,5年以后,需要经常派遣“生产性员工”到有别于他们的常规工作区域的地点,以支援其他组织或单位的需求。
未来,人力资源部门将不得不经常去处理诸如灵活分配工作职责、工作时间之类的事务。
当然,即便是最完美的计划和模型,如果没有与员工或其他劳资谈判组织达成长期可靠的共识,则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归根到底,这些共识才是所有的劳动力合同建立的基础。因此,高层管理者们在未来的又一核心工作,就是沟通和激励。
西门子是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企业之一。广州丙通MRO工业品将致力于在和西门子公司涉足的所有业务领域引领技术发展潮流,专注于通过我们的技术为客户及其它利益相关群体带来切实的利益。我们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满足当地客户需求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同时,利用西门子的资源优势推动中国技术发展,并向全球技术创新作出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btone-mro.com/BtoneInform/newsContent.aspx?id=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