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联五楼的会议室,可以说是中原经济区诞生的“红船”。2009年12月,刚刚到河南任省委书记的卢展工在这个会议室与全省社科专家座谈,第一次抛出命题让专家学者和全省领导干部研究什么是中原?什么是中原崛起?什么是经济区?昨天,还是在这个会议室里,还是和省社科专家一起吃着盒饭,对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中原经济区建设,如何走出一条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又进行一场坦诚的座谈和交流。
要敬畏科学、尊重科学
省领导与社科界专家学者座谈会每年都举行一次,卢展工说,每年与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一次这样的交流,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卢展工说,中原和中原经济区概念的起源就是在2009年这个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提出的,之后,在座的很多同志参与了中原经济区这个重大课题研究,包括起草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等相关重要文件,作了很大贡献。
他表示,要敬畏科学、尊重科学。我们党历来重视理论武装和思想建设,注重用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思想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领导干部要懂得敬畏文化、尊重文化,懂得敬畏科学、尊重科学,提高对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重要性的认识。专家学者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有科学的认识和研究,对专家学者要有足够的敬畏和尊重。我们要多向专家学者学习,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理论素质。
周边十几个市主动要求融入中原经济区
在国务院9月28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对中原经济区的范围作了开放性的表述,其区域范围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
那么,到底哪些地方是中原经济区的范围呢?这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中具体明确。
在昨日省领导与社科界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卢展工透露说,目前,周边其他省份已经有十几个市向国家发改委打报告,要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其中,安徽省就有7个之多,此外还包括陕西、山西、山东、河北和湖北等省。
卢展工说,《指导意见》出来后,里面的政策很多,是中央关于区域经济文件里最完整的一个,定位、评价非常高。我们河南首先要按照区域经济的规律来谋划发展,把河南自身的事情做好,周边其他省份融入,我们也热烈欢迎。
不懂又不研究 总被媒体引着走
座谈会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郭军建议省委省政府在中原经济区的起步和未来的运作中,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和干部结构,全面提升干部的素质。
卢展工幽默地问道:你现在怎么感觉咱们的干部队伍不大行了呢?卢氏幽默引来一片笑声,会议气氛活跃了许多。
郭军赶紧解释说:“不是不大行,我是觉得根据中原经济区未来的发展需要和走势,需要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干部素质。”
卢展工说,干部素质建设很重要。目前的突出的问题是干部学习。不学就不懂。一些干部以所谓的联系实际,以所谓的务实,回避对很多问题的理论思考,掩饰自己理论方面的欠缺。不懂又不研究,不研究又想当然,以至于出现被媒体领着走、被网络领着走的局面。中原经济区建设,干部要理解好相关的政策与精神。不理解好,新型城镇化变成了建设新农村了,老百姓“被上楼”了,这就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交警敬礼招来企业落户 软环境是发展硬实力
这两年,我省招商引资出现了聚集效应,除了产业转移和河南的硬件优势外,还有不少是软环境带来的。卢展工说,他在驻马店平舆调研时发现,有一些企业不是当地政府招来的,而是企业家自己找来的。一位台湾企业老总,人比较低调,开着一辆不起眼的车,从湖北等地一路开车过来,到了平舆,因交通违规被交警拦住了。这个交警很有礼貌,上去就敬了一个礼,这个老板说自己是外来的客商,交警没有处罚,说下不为例,并且还给他指路,这个老板很感动,在当地投资了100多亿元。
与吃拿卡要相比,周到服务这种软环境其实就是发展硬实力。与会专家郑泰森这样评论。
新型城镇化概念是河南创造的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就是探索一条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这条路子怎么走?省九次党代会提出,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那么,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如何引领?昨日,卢展工对这个概念予以明确。
他说,新型城镇化以前有很多表述,但是都没有跳出传统的概念,还是就城市而城市,就城镇而城镇。目前,全国各个地方对城镇化的表述,就河南的是最独特的,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城镇化,是包含了农村的城镇化,所以说是新型城镇化。
卢展工说,新型城镇化概念是河南人创造的,它是从实践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新乡、平顶山都做得很有成效。河南正在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符合中国实际、河南实际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卢展工说,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引领”这个概念,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创新。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关系通过城镇这个概念联结起来,过去工业怎么联结农业?唯独城镇可以联结工业和农业。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现代化一直排在三化的最前面。谁都在为三农讲话,但是一做起来就不行。就农村而农村,就农民而农民,那样永远发展不起来。目前实行新型城镇化,专家学者一致同意,因为这种新型城镇化是包含着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城镇化。
任何时候任何事情规划都是龙头
在座谈会现场,许昌学院党委书记仉建涛的姓引起了卢展工的兴趣。看到他的名字,卢展工说:“这个姓你再介绍一遍。”仉建涛介绍说:“我这个姓经常被念成ni音,应该念zhang,除了做姓外,没有别的意思。”
卢书记问道,这个姓,全国有多少人啊?仉建涛说,全国有两万多人,包括山东、北京、河北、辽宁。“这属于稀有姓氏。”卢展工笑着说。
接着,仉建涛建议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城市建设方面要科学、高标准规划。
关于规划问题,卢展工认为,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规划都是龙头,但恰恰它是最得不到重视,最不被尊重的,领导一变,规划也跟着变。要像厦门那样,规划一直很好,多少年来坚持规划先行,都是有限地修,但不能改。
沿海地区农民的房子建得很好,五六层,有电梯,但却不通煤气管道,这就是没有规划好。建筑是百年大计,最起码也要五十年,但是现在一些地方只看眼前,两年以后就不够用了,所以,领导干部要有超前的眼光,要有美学的理念。比如,河南大学的礼堂,是民国时期爱国将领冯玉祥建设的,现在还在使用。
户籍制度改革,应该跟上了
卢展工说,农民工这个称呼是对进城务工人员一个很大的歧视,呼吁取消这个称呼。
在昨日的座谈会上,省委党校副校长焦国栋教授说,在三化协调中,最软的是农业。中原经济区建设,国家赋予了我们先行先试的权力,我们必须改革户籍制度,先行先试,以实现三化协调发展。
省委书记卢展工说,有几个问题你们专家学者要研究、要呼吁。工农商学兵,是以职业来划分的。在这5个职业当中,哪有一生出来就是工人的?哪有一生出来就是商人的?唯独农民,一生出来就是农民,以后干什么就都是农民了。小孩刚一生出来还没有干活呢,就是农民了。有的农村青年读书以后外出打工了,从没在家干过农活,他是农民吗?
农民工这个称呼,是对农民一种极大的不公,我在福建工作时就呼吁,来到河南工作还经常呼吁,尽量不要用农民工这个概念。卢展工说,农民当了工人还称其为农民工,工人就是工人,怎么是农民工人?过去我们都是农民,从农村到城市,当了工人就是工人。现在关心农民工,成天为农民工呼吁,不能让呼吁成为歧视。我为农民抱很大的不平,专家学者们要好好研究这个问题。
卢展工说,叫农民工很没有道理,你可以叫合同工啊、临时工啊,这都可以区分其身份。他说,多少年以前,有个城市要搞农民工节,结果农民工都不响应,导致农民工抵制。农民务工到哪里就融入到哪里,逐步地变成我们的市民,对社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和谐。户籍制度改革,应该跟上了。取消农民工这个称呼,我们河南要带头。
焦国栋说,农民工的概念,国外一些专家弄不清楚,问我中国的农民工到底是个啥概念?我试着这样解释,就是农民身份的工人。外国专家还是搞不懂,说农民就是农民,工人就是工人,哪有农民身份的工人?因为户籍制度改革跟不上,造成了包括在企业、在单位的待遇,农村来的与城市里的就不一样。中原经济区建设,户籍制度改革一定要先行先试。
不但要“以人化文”,更要“以文化人”
《指导意见》为中原经济区的定位中有一个其他经济区都没有的定位,那就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在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中,该如何谋划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与创新?
卢展工认为,现在最大的遗憾就是把文化和经济、文化和社会分开,本身文化就是经济发展当中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这怎么能分开呢?他说,文化的重要性大家都理解,关键是怎么去做,能够跟我们的发展衔接得更加紧密。
卢展工说,其实,研究可以很简单,不要弄得很复杂。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他进行了一连串的设问。
从河南的角度看,什么是华夏文化,这个能不能弄清楚?什么是传承,传承什么,怎么传承?什么是创新,创新什么,怎样创新?应该像当初研究中原经济区“什么是中原、什么是经济区”一样,通过讨论,概念会逐渐清晰。
卢展工说,大家还要认真研究: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事业?什么是文化艺术?什么是文化产业?现在一讲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都容易偏到文化产业上,就讲文化产业,只“以人化文”。其实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关键还要“以文化人”,去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
卢展工说,现在一些人,没有是非、美丑、雅俗、正邪、高低之分,这太危险了。现在的老人跌倒了,人们也不敢搀扶,对搀扶者,法院还判其担责,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这如果运用到我们的行政工作中,很危险。因此,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但要“以人化文”,更要“以文化人”。 (本文选自广州丙通机电网)
本文地址:http://www.btone-mro.com/BtoneInform/newsContent.aspx?id=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