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特朗普这一招太狠,美国真这样下黑手了!
反正,全世界都看得是目瞪口呆,以至于欧盟都连连摇头,荷兰外相此前感叹,看不懂啊看不懂;联合国刚才也赶紧发声,美国你要遵守规则啊!
但什么道义不道义,什么规则不规则,特朗普就是特朗普,蓬佩奥就是蓬佩奥。
9月2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正式宣布,美国开始制裁!
这一次的对象,是国际刑事法院首席检察官本苏达,这名黑人女士竟敢调查美国人战争罪,反了你了?!
此前的6月11日,特朗普就签署命令,美国进入紧急状态,海牙国际刑事法院(ICC)谁敢调查美国人,美国就制裁谁。
但本苏达居然还不收手,那美国断然出手,靴子落地,制裁开始。
蓬佩奥说得似乎还很无奈:今天,我们采取下一步,因为国际刑事法院仍在继续针对美国人,很遗憾!
遗憾啥啊,手枪都早准备好了!
除本苏达外,她的一位高级助手,也上了美国的黑名单,制裁包括但不限于:
1,他们在美国的的所有资产,统统被冻结;
2,他们统统不能使用美元在世界任何地方进行交易;
3,任何金融机构和个人,统统不能与他们进行交易,或向他们提供服务;
4,他们和他的家人,统统被禁止进入美国;
5,任何人如果对他们提供实质性帮助,统统都会被制裁。
够横吧。
国际刑事法院竟敢太岁头上动土,要调查美国人战争罪,你们哪个敢动手,美国就制裁哪个,包括你的家人;而且,任何帮你们的人,我们一概制裁。
这已不是“株连九族”的问题,而是“株连10族、11族”的问题。
什么是“实质性帮助”,我不是法律界人士,也不清楚。但国际刑事法院设在荷兰海牙,本苏达生活在海牙,估计会带来一系列法律问题:
他们要租房,那荷兰房东算不算帮助?要不要被制裁?
(图源网络)
他们下餐馆花了美元,荷兰餐馆老板不小心收了,要不要被制裁?
还有,本苏达如果领了美元工资,那国际刑事法院是不是触犯了美国的条款?荷兰的银行是不是也要被制裁?
荷兰人真看不下去了。荷兰外交大臣布洛克此前就说,美国的行动让他“非常困扰”,但荷兰肯定支持国际刑事法院,“该法院在惩治犯罪和维护国际法方面,作用至关重要”。
但再重要,美国人该发飙就发飙,荷兰你敢帮一帮试试?
国际人权组织怎么看?
一句话:
美国忒霸道!
看到刚才有人权组织声明就痛斥:蓬佩奥的声明,做了这届美国政府最擅长的事情——欺凌和恐吓。
(二)
胆子不小的本苏达女士,来自非洲小国冈比亚。
按照她的指控,美国人、塔利班、阿富汗安全部队等,都有战争罪嫌疑,其中,美军和情报人员在2003至2004年期间,涉嫌对在押人员施行酷刑、虐待、侵犯个人尊严、强奸和性暴力等行为”……
那这么严重的问题,那就应该调查啊!
但调查到美国头上,美国人就发飙了。
可怜的本苏达女检察官,去年就被美国政府吊销了签证。你想来美国调查,没门!
现在,蓬佩奥直接宣布,对本苏达全面制裁,不仅你本人,你家人都休想来美国;而且,你以后不准使用美元;任何帮你的人和机构,都要被制裁。
这又带来另一个法律问题,本苏达要去联合国汇报怎么办?
看到联合国方面立刻表态,说秘书长严重关注,并提醒美国要遵守和联合国签订的协议,国际刑事法院的人,是允许出公差到联合国总部纽约的。
但没有美国签证,本苏达还来得了纽约吗?联合国现在也憋屈啊。
这里要稍稍解释一下,虽然都设在海牙,国际刑事法院和国际法院,是两个不同机构。
国际法院,即我们熟知的海牙国际法庭,是联合国六大机构之一,这个“世界法院”,只审理国与国之间的争端,不受理个人之间的法律纠纷。
国际刑事法院,则是根据2002年7月1号开始生效的《罗马国际刑事法院规约》成立,只审理个人犯罪,而且只涉及这四项罪行:种族屠杀罪、危害人类罪(反人道罪)、战争罪和侵略罪。
但哪个罪,查到美国人头上,就是不行!
最后,怎么看?
车轱辘话不想多说了,以前说过的三点粗浅看法,看来还真没过时。第一,特朗普确实够狠。
这就不需要再多说了。你敢调查美国人,我就制裁你;制裁你不行,我还制裁你家人;制裁你家人也不够,谁帮助你就制裁谁。
荷兰你也别嘴硬。估计荷兰人也害怕,本苏达就在海牙,不小心接触,万一触犯了美国法律怎么办?第二,全世界真是目瞪口呆。
反正,美国人也是一片惊呼。在美国社交媒体上,有美国人就感叹:特朗普你这样做,不更证明我们犯了战争罪了吗?如果不想掩藏些什么,就根本没道理这么做。
(图源网络)
不少美国网友,更晒出了以前美国大兵虐囚的照片(包括但不限于阿富汗)。美国人干的这些事,全世界都知道,这也不就是本苏达指控里说的嘛!但美国做的,你查不得。
第三,国际刑事法院官员很苦恼。
本来以为替天行道,为世界伸张正义;哪知道,特朗普发飙了,现在麻烦大了。别忘了,这还是第一波。如果继续对着干,美国司法部长此前撂下过一句话:国际刑事法院太腐败,美国司法部“已经收到相关检察官办公室长期金融腐败和渎职的可信材料”,美方表示严重关切。
估计法官们检察官们正面面相觑。咋办?再查下去,大家真可能被美国抓去坐牢了……
很突然,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被枪杀了,更大风暴要来了
感觉现在的美国,真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泥潭,努力挣扎,但却无力摆脱。
一个悲剧连着另一个悲剧。过去的这个周末,又有新的悲剧传来。
这一次,特朗普一个铁杆支持者被枪杀了,就在波特兰的市中心。
更大的风暴要来了。
综合媒体的报道,事情大致如下:
1,当天,在波特兰,大批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组成几百辆卡车的车队,一路星条旗招展,各种呐喊,浩浩荡荡穿过波特兰市中心,为特朗普加油鼓劲。看了视频,确实规模很壮观。
2,特朗普还特意转发了相关的消息,发推点赞:伟大的爱国者(GREAT PATRIOTS)!所有字母都大写,后面还加一个叹号。也就是说,这样的活动,特朗普很支持。
3,悲剧也在酝酿中。因为已经连续多个月,波特兰一直处于愤怒中,人们抗议社会不公,抗议种族歧视,抗议政府的暴力镇压;这些特朗普铁杆支持者招摇过市,更加剧了双方的对抗和冲突。
4,网络上流传的一段视频就显示,两辆卡车突然冲向人群,并向人群喷射液体,人群被迫逃避,一些人还摔倒在地,场面惊心动魄。虽然不确定是来自波特兰,但波特兰的情况差不多就是这样。
5,看视频,波特兰已经是黑夜,刚开始还似乎很平静,突然就传来两声枪响,随后看到,一名男子倒在了地上。警方立刻赶到,男子胸部中枪,已经无力回天。
6,这名中枪死亡的男子,戴有“爱国祈祷者”(Patriot Prayer)标志的帽子。这被认为是一个极右翼团体,但却是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据目击者说,有一群人与车上的人发生口角,然后就有人开枪了。
更关键的,大家看一下时间点。
三个月前,黑人男子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跪杀,波特兰和其他美国城市一样,市中心抗议不断,不乏暴力事件传出。
三个月后,29岁黑人男子布莱克,被警察从后背连开七枪,当时他的三个小孩就在旁边,更引发新一轮的抗议和冲突。
在布莱克被开枪的威斯康辛小城基诺沙,连续多个晚上暴乱,前两天,还是宵禁夜晚,一名17岁白人少年开枪打死两名抗议者,犹如火上浇油,事情一发而不可收拾。
我记得当时写文章就说,在美国,有的是枪,既然极右分子扣动了扳机,那接下来,其他势力会忍气吞声?
看到不少美国城市,越来越多店家用木板封住了门窗。请注意,不是简单关门关窗,而是用厚厚的木板彻底封住!
不算是高明的预测,果然,几天后,在波特兰街头,特朗普的支持者在街头被枪杀了。
很意味深长的是,特朗普当时没有直接谴责17岁的白人少年,而是宣称,无法容忍美国街头的无法无天,要立刻派军队去基诺沙,恢复“法律和秩序”。
自己的支持者在波特兰被枪杀后,特朗普立刻发飙了,连发多条推特,大致意思是:
民主党的波特兰市长一事无成,眼睁睁看着城市的破坏和死亡。这样的傻子当市长,波特兰永远好不了,在这个民主党执政的城市停止暴力,唯一的方法就是展示力量!
什么意思?
骂人有新骂法,但意思倒是一贯的:要强硬!
当初佛洛依德被跪杀后,全美各地抗议,特朗普也被围困在白宫,一度还被转移到白宫地堡,他当时就痛骂一些美国州长太软弱了:
你们当中大多数太软弱,你得抓人,追捕人,把他们送进监狱关上10年,你就不会再见到这些家伙。
如果是其他美国总统,发生这么严重的全国骚乱,往往第一时间会痛心疾首,谴责种族歧视,反对暴力打砸抢,寻求政治和解。
但特朗普恰恰相反,镇压!军队上!
为什么这个总统看上去比反对派还反对派?
按照一些美国人的说法,一方面,这是因为特朗普个性;另一方面,不排除更大的政治算计。
必须看到,特朗普现在也是进退两难,因为支持特朗普的,不少是白人势力,包括上面极右的“爱国群众”;向示威者屈服,黑人也不大可能支持他,但特朗普口中的“沉默的大多数”却可能抛弃他。
一边是“法律和秩序”,另一边是对种族歧视的愤怒。这几乎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特朗普指责民主党治理太糟糕,民主党谴责特朗普在鼓动暴力。
那结果是什么?
只能说:一切才刚刚开始,更糟糕的可能还没有到来。
3亿美国人,3亿多条枪,如果私刑得到纵容,今天你杀我,明天你杀我,你可以想象会是怎样的后果?
更别忘了,很多极右翼团体,同时也是最支持拥枪的势力。
撕裂的结果,真要成中东和非洲的赤焰战场了!
不由为美国人倒吸了一口凉气。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抗议示威持续了几个月,而且不断出现新的高潮,这都是一场全社会的危机,不是“美丽的风景线”。
记得弗洛伊德事件后,美国全国性抗议,到处火光冲天,有外国人就很感慨地点评:
美国人正在被屠杀
俄罗斯和中国必须制裁美国,武装反抗分子和外国武装分子,反对野蛮的特朗普政权
明尼苏达州最后一家麦当劳被炸
委内瑞拉和伊朗应来设立禁飞区,阻止这一情况……
唉,这肯定是瞎说,俄罗斯和中国,怎么会是这样的做事风格?
但委内瑞拉和伊朗,你们要不要考虑一下,要求在美国设立禁飞区?
这个世界,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但却比黑色幽默还要荒诞。
新闻文章信息来源于:环球网
本文地址:http://www.btone-mro.com/BtoneInform/newsContent.aspx?id=5493